查看原文
其他

微医集团董事长廖杰远:互联网医疗的难点与突破

2015-11-28 廖杰远 火石创造



本文由火石整理发布



如下是微医集团董事长廖杰远在11月5号中国医健创业者大会上的演讲摘要,演讲视频在文末。


我们简单看一看,我们今天所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医疗体系之中。在美国每千人的医生数有2.42,中国有2.06,这个数字可以看到一个问题,就是跟我们过去一直所理解的不一样。在中国看病难是不是医生说的,那不是的,我们看一下实际的情况,这是中国的情况这是美国的情况。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其实协和并不是门诊量最大的,中国现在日门诊量到2万已经有好多家医院了,我们看看美国一天的门诊量只有1156人,我们中国跟美国的大医院相比门诊量是10几倍,还有一个他们贵。我们看看美国的医院一年的流水的金额跟我们相比可以看到另外一个问题。


在英国90%以上的首诊是由全科医生来完成的,在中国没有全科医生,上午蔡教授讲了我们中国真正的通过基层的首诊量只有8个点,在美国超过80%的是有家庭医生的。我们有太多的经验是能够表示真正有效的医疗体系,但是我们三甲医院的高速发展,因为缺乏全科和专科的衔接机制,我们伤风感冒直接去三甲医院去了,事实上当所有的老百姓看病都去协和的时候,协和也是容不下的。


这个跟蔡教授讲到的一样,承担了4050%的门诊量,问题症结第一是医疗资源运用极度不均衡。其实互联网是一个宏观的思维,医疗是个微观的思维,从互联网的角度如何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的匹配和有效的应用,这可能是我们所有互联网医疗特别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我们在这个上面已经开始了重视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我们很少看到一个行业的问题会到国务院、总书记的角度来推进。


分级诊疗很简单的来说,能够把优质的医疗资源下行,把专家的经验下行,把老百姓对基层医生的信任提升,把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提高。在过去分级诊疗上面我们探索了两个政策,第一把顶端三甲医院专家一部分放到基层来,我们原来在上海做了实验还是有点效果的,如果门口有社区中心有专家号就可以直接挂号。第二个浙江率先开始尝试的医保报销额度小,但是今天老百姓看病其实也不差这点钱。我们要把基层提升的水平提升,让老百姓对他们有信任,这也是中国互联网医疗所面临最大的一个困难。


在这上面我们做了一点点的探索,我们分了几个角度,第一个帮助医院做就医流程的优化,把窗口提到我们的手机上,第二个阶段在探索医疗资源均衡的配制,第三阶段如何让互联网医疗真正落实好。今天事实上互联网和医疗还隔着距离,这也是我们有很多困惑的根本所在。


我们简单跟朋友们汇报一下我们在过去中所做的一些探索,互联网一开始就是连接,我们刚开始做的事情就是连接医院,用了5年的时间在连接中国的医院,到目前为止已经连接了1600多家,我们也通过医生App,让医生管理他的病人,我们医生每当一下载App的时候都会很惊讶,少则100多个病人,多则1万个病人,这些都成为他的病人。现在多点执业很多医生开始关注的时候,对他来讲是很有价值的。


当然患者的很多服务是可以通过App来完成的,因为这个连接之后我们就会产生一些变化,我们从帮助老百姓如何找对医生,把医院窗口外移出来,从医生挂号、检查报告查询、处方的查询、支付结算,都通过手机的窗口可以去替代医院的窗口,这就减少了在医院长时间排队的问题。还有就是院外候诊,这个可以直接推到你的手机上。还有报告的查询,一站式结算,我们在国内真正的完成医院的一站式结算,你不要到窗口去了,所有要支付的都在手机上完成,医保的问题怎么办,你最后拿药的时候拿医保卡去刷,医保要帮你出80块钱,自动配到你的卡里面,我们有87%的服务移到手机上了。


过去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随访过去是没有一个纽带的,这里的纽带一个是沟通的渠道,还有一个是数据,没有这两个纽带随访做起来很有挑战。尤其是我们垂直病种的管理没有这个纽带是很难做的,但是当医生有app,患者有APP,医院的数据是连通的,这个可以达到自助式。这个是就医流程的优化的图(如图),这是我们过去几年做的基础的工作。


第二,尤其从去年到现在花了很大的力气在做团队医疗。第一个老百姓挂号难,真正的大专家经常可以看到五六百人刷一个号。第二个难是号子的利用率低。这些都是专家号,都是副主任以上,大家很奇怪一到窗口全部就扫光了,这就导致了一大批甚至跟大专家相比更擅长你病种的医生你不知道,你也不会约他的号。


如果老百姓都去看这些专家,怎么能看得了13亿的老百姓。在美国、英国都有选科和专科的衔接点,做完首诊以后,如果转到专科医院去要有家庭医生的转诊单的,但是我们没有,我们可以自主的选择到哪个三甲医院,但怎么实现这个资源的有效配制,我们提出了团队医疗。


我们在线下的分级诊疗上做了不少的探索,这些都存在难点,最核心的是基层医生的专业能力没有提升,老百姓对基层医生的信任度不够,难点是匹配之难,这个匹配因为没有比医患的匹配更难的,这是一个绝对信息不对称的专业匹配,如何把这个匹配有效规模的做好,其实这是分级诊疗真正的难点。我们带做一点点尝试,我们可以看到一般的是一个专家周边一大群患者围绕着他,我们做了一点点改变,一个专家会带着不同的团队成员形成一个团队,在一个团队之外还会有一个新的角色叫团队助理,做的是分诊的角色,刚开始也是把经验得到启发,比如说如果要去挂一个教授的号,但是你可以挂这个教授的团队,你挂完以后到分诊台根据你的情况做一个分析,如果你确实要这个专家来看,他会帮你安排好。那我们是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互联网平台上面,帮助这个专家组成一个团队。


这个是我们的APP(微医),因为真正大规模医患之间点对点,多对多的时候其实对技术的要求很高,我们有大量的工程师,其实还是IT能力的挑战。专家把经验传授给自己区域的成员,医生跟医生之间的交流,转诊会诊在这个上面很方便的完成,哪怕是一个基层的医生在这个微医上面可以把病人转到北京上海的任何一个专家那里去。我们还会进行匹配,患者的管理、病例的管理,都是可以很自然的高效的完成。


这个团队医疗带来了一些变化,首先是专家,都是首席专家,提升自己的学科地位,对他的价值提升的很大,这些对医生来讲加入了这个团队,不管是专家手把手的帮助,还是团队之间的协作或者品牌的提升都是立竿见影的。通过这样的团队医疗的形式,它把专家的经验和医生的时间有效的整合起来,实际上把一个专家的接诊能力扩大到一个团队的接诊能力,把一个专家的接诊能力扩大了十几倍,可以看到号源的利用率得到显著的提升。


我们可以看这些专家,像吴孟超院士,他们的团队在我们的微医平台上面。这是15年的计划,到目前为止上线了3800多组,还有400多组在排队,1.5万团队助理,要匹配很谈,因为这是一个非对称专业的匹配,这个匹配你做不了,我也做不了,没有人能够对不同的病种做匹配。但是如果你把它细分,细分到一个一个学科,由这个学科很有经验的医生里帮你做匹配,效益就很高了,我们在1.5万的专业分诊团队都是首席专家组成的,他能对自己团队的每一个医生擅长的内容了如指掌,由他们帮助患者作出精确的匹配。我们也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其实互联网不是在于新生什么东西,互联网能做的事情是资源的配制,是一个信息的同步,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团队医疗能够帮助实现医患之间有效的一个规模匹配。


第三,互联网医院,看一下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探索,互联网医疗大家讨论的也比较多,有一个角度是“互联网+”,这是做互联网同学比较认同的,另外一个是医疗+互联网,更多是医疗的这些同学们提出来的。


在互联网和医疗之间基本上你看得见我,我看得见你,但是互相之间手指头都没有拉上,而真正的互联网医疗是必须要通过互联网作为载体,能够有效的真正实现医疗服务,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疗要把手握上。


乌镇是全国的互联网实验区,也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对互联网医院做了一个突破,其实它是一个点,当然这个点是可以连接全国的专家,也可以连接全国的病人。这是我们国家卫计委委托我们牵头负责互联网医院标准的制定,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实现规模的在线诊疗,现在目前专注的是做在线的复诊,医生和病人在线下检查完以后,已经做完了第一次的手术以后,第二三次做复诊的时候,不需要花在路上折腾的时间,只要在线上就可以完成。


第二个真的实现电子病例的共享,同时有一个突破,实现了电子处方的试点。乌镇医院同时还带着社区卫生中心,把这个社区卫生中心升级,不是物理的升级,是体系的升级,我们把微医的团队支撑到基层社区中心,整个专业水平有效的提升,把检查检验能力进一步提升,把供药能力进一步提升。我们自己并没有做任何的投资,我们只是把物理上面现有医疗机构的资源蓬勃出来,给我们的患者提供有的服务。谢谢各位朋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174g633k1&width=500&height=375&auto=0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火石创造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录、复制或建立镜像等侵权行为。如需合作,请联系:qiuxl@firestone.link。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